-
大理州集中开工重大项目促转型
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战略的关键时期,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于2021年四季度隆重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此次集中开工覆盖全州各县(市),涵盖能源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升级等多个关键领域,展现了大理州优化营商环境、提升服务效能、精准招引优质项目的显著成果,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 (一)项目总体布局与规模 该批次集中开工项目共计220项,总投资规模达数百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数十亿元。项目类别高度聚焦地方发展需求,重点分布于综合交通、城市品质提升、水利基础设施、能源开发(特别是新能源)及先进制造业等关键领域。本次集中开工是2021年大理州组织的第四次重大项目集中推进活动。年内累计开工项目已超600项,总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总额超百亿元,充分体现了大理州狠抓项目建设的决心与力度。项目布局覆盖大理市、祥云县、宾川县、弥渡县、巍山县、洱源县、鹤庆县等全州12县市,形成了全域联动、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。 (二)新能源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新能源产业成为本轮项目开工的最大亮点。仪式主会场设在云龙县,标志着华能云龙新松坡光伏电站的正式启动。该项目作为“保供给促投资”新能源专项的首批项目之一,依托云龙县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,规划建设装机容量可观的集中式光伏电站。其建成后,不仅能有效增加区域绿色电力供应,优化能源结构,更能为大理州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发挥重要示范作用。除该项目外,本轮开工还包含一批风电、光伏及配套电网项目,共同构成大理州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,助力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强省的战略目标。 (三)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完善提速 城市更新类项目是改善民生福祉、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抓手。本次开工的项目中,涉及市政道路改造提升、地下管网更新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公共服务设施(如教育、医疗)配套等多个方面。尤其是在大理市,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的目标,一批旨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、完善城市功能、美化人居环境的工程同步启动。此外,水利设施建设亦被摆在突出位置,包括重要河段治理、水源地保护、农田水利设施升级等项目陆续开工,旨在提升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,为农业稳产增产和城乡饮水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。 (四)综合交通与工业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综合交通网络持续加密完善。本轮开工包含数条重点高速公路连接线、国省干道提档升级及农村公路优化工程,致力于进一步打通区域内外交通瓶颈,强化大理作为滇西交通枢纽的地位,促进人流、物流高效畅通。在工业领域(能源产业除外),项目聚焦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、特色优势产业(如生物医药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)链条延伸及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。例如,在祥云县、宾川县等地,有服务于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、冷链物流和先进制造的项目启动,旨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为地方经济注入产业新动能。 (五)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、早日投产达效,大理州及所属各县(市)党委政府高度重视,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:一是建立健全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、专班推进机制,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,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;二是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优化审批流程,提升服务效能,营造更优的政务服务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;三是积极统筹协调土地、资金、环评、能评等关键要素资源,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求。同时,牢固树立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,强化工程质量监管,致力于将每个项目都打造成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。 此次大规模项目集中开工,是云南省大理州在2021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、奋力实现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的关键之举。项目的扎实推进,不仅为当期扩投资、稳增长提供了直接动力,更通过优化基础设施网络、壮大绿色能源产业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,为大理州未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、增强综合竞争力蓄积了长远的战略势能,描绘出滇西地区振兴发展的崭新蓝图。
2025-06-30
-
旅游消费强劲复苏,城乡市场同步提振
2021年前三季度,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显著复苏态势,旅游总收入达2.37万亿元,较疫情初期实现重大跨越。这一成果源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,同时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,成为推动服务业升级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引擎。 (一)市场复苏动能全面释放 期内,国内旅游总人次达26.89亿,同比增长39.1%。城镇居民出游19.34亿人次,农村居民出游7.55亿人次,增幅分别为38.2%与41.4%,反映出城乡旅游需求同步回暖的积极态势。在政策引导下,短途周边游、生态乡村游等业态蓬勃发展,有效盘活了区域旅游资源。 (二)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特征显著 从消费规模看,城镇居民贡献旅游消费1.91万亿元,农村居民消费达0.45万亿元,增速分别达62.6%和67.0%。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4.4个百分点,印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。同期,人均单次旅游消费879.68元,同比增长17.5%,品质化、体验式消费成为主流趋势。 (三)政策协同激活产业生态 各地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优化供给结构。北京市推出"漫步北京"城市微旅行线路,上海市打造"建筑可阅读"数字文旅项目,浙江省实施"百县千碗"美食推广工程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显示,超过80%的景区通过智慧导览、预约分流提升服务效能。产业升级进一步拉动了交通、餐饮、文创等关联行业,形成多产业联动发展格局。 (四)区域协作深化发展格局 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通过"旅游一卡通""联合营销计划"加强资源整合。江苏省联动安徽省推出跨省非遗主题游线,广东省联合香港、澳门推广"一程多站"湾区文旅产品。此类协作不仅扩大市场辐射半径,更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竞争,实现客源共享与产业互补。 (五)复苏韧性蕴含长期价值 尽管局部地区受短期疫情波动影响,但市场整体展现出较强韧性。国庆黄金周预订数据(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)显示,消费者提前预订周期延长53%,高端民宿、深度体验产品预订量达疫情前同期1.7倍。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指出,中国旅游市场的稳步回升为全球产业复苏提供了关键支撑。 (六)挑战中培育新增量空间 当前发展仍面临供需结构适配性待提升的问题。中国社科院研究指出,银发旅游、研学旅行等细分领域存在服务标准化不足的短板。多地已展开针对性布局:四川省打造适老化旅游服务示范景区,山东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分级管理体系。未来需通过精细化运营持续释放消费潜力。 综合研判,旅游业在第三季度的强势表现,标志着其已从"恢复性增长"转向"高质量发展"新阶段。随着消费升级需求释放与供给能力提升的深度协同,旅游业将持续发挥经济"稳定器"和区域协调发展"黏合剂"的重要作用。
2025-06-30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